关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。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日益强盛,展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。当时秦昭襄王派遣名将白起率领大军,从函谷关向东进发中银两融,开启了吞并六国的征程。
与此同时,其他六个诸侯国虽然也尝试过改革,但效果远不如秦国。面对秦国强大的军队,各国都感到惶恐不安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银两融,谋士苏秦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略。他根据六国南北相连的地理特点,说服各国联合抗秦。走投无路的六国君主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,决定抱团抵抗秦国的扩张。
这样一来,函谷关以东的六国和以西的秦国就形成了对峙局面,函谷关的军事重要性因此凸显。就像现在国际上用远东中东划分地区一样,当时人们以函谷关为界,将东边称为关东中银两融,西边肥沃的八百里秦川则被称为关中。
展开剩余49%有人可能会疑惑:既然东边叫关东,西边不是应该叫关西才对称吗?其实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。只要观察关中平原的地形就能明白原因。
关中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屏障:东边是波涛汹涌的黄河,西边是高耸的陇山,北边是连绵的黄土高原,南边是巍峨的秦岭。整个平原就像一个巨大的盆地,而东边的函谷关就像是这个盆地的出口。当时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崤函古道,所以关中这个称呼非常符合实际地理特征。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中得名于四周的四座关隘:东潼关、西散关、北萧关、南武关。这种观点源自古代四塞之地的说法。但仔细考证就会发现,除了武关,其他三关在战国时期都还不存在。萧关和散关是汉初为防御匈奴而建,潼关更是汉武帝时期才修建的。
更重要的是,萧关位于黄土高原,武关深入秦岭,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关中平原的范围。可见四关说并不准确。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为了解释关中名称而牵强附会的,实际上颠倒了因果关系——关中原本就是根据地形特征命名的,而不是因为四周有关隘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